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以青春赴使命,在基层“破茧”成长 ——访化学化工学院西部计划2024-2025年度全国考核优秀等次志愿者张鑫
作者: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1日 09:10  点击次数:

“这段经历就像‘破茧’,打破了我对工作的幻想,让我在认清现实后不断学习,实现了自我蜕变与新生。” 这是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24届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张鑫对自己服务经历的总结。如今,他正服务于山东省青州市东夏镇人民政府,以“服务乡村建设”地方项目志愿者的身份,计划用两年时光扎根基层,书写青春答卷。

初到东夏镇,语言成为张鑫开展工作的首个“拦路虎”。“第一次发现同一地区方言差异这么大,同事用方言交流时,我常常听不懂。”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张鑫秉持着“多问、多学”的态度,遇到不熟悉的方言就主动向同事请教,同事们的耐心解答也让他快速融入。渐渐地,他不仅能听懂当地日常方言,还能熟练用方言与群众沟通交流,真正走进群众中间,为后续开展村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相较于工作上的挑战,生活与心理层面,因提前做好了预期,张鑫并未遇到太大困难。

张鑫的服务岗位调整了两次,却始终围绕“为民服务”的核心。最初,他在离群众更近的店子管区工作,负责12个村的报表统计、日常巡查、邻里矛盾调解等事务;今年5月,他调任至党政办。无论在哪个岗位,让张鑫最有成就感的,始终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刻。他清晰记得,曾有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前来办理高龄补贴,老人仅接到通知却不了解具体政策。张鑫见状,先将老人搀扶至室内,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内容。在发现老人仍有困惑后,他利用下午的时间,全程陪同老人填写信息、上报表格,直至所有手续办理完毕。“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光,反复说着感谢的话,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张鑫回忆道。

AA314

在东夏镇的日子里,当地同事与居民的真诚与善良,让远离家乡的张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由于服务地提供的住宿没有做饭条件,办公室的同事姐姐时常会从家里带来煮玉米、自制枣糕等食物,送到张鑫手中。“每次吃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食物,都特别感动,感觉自己被大家关心着,慢慢有了归属感,也就不那么想家了。”这份跨越地域的关怀,成为张鑫扎根基层的重要动力。

对比服务前后的自己,张鑫坦言,自己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转变——从一个怀抱理想、略显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懂得务实、充满韧性的基层工作者。沟通能力上,他学会了在群众的抱怨中捕捉真实需求,明白沟通不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情感连接与信任建立;心态上,他摆脱了初来时的浮躁,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沉淀下来,学会思考人生方向,不再计较眼前得失,有效避免了自我内耗。这段经历也让他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八个字不再是口号,而是有温度、有重量的真实感受。奉献是双向滋养,我付出一两年时间,收获的却是伴随一生的精神财富;友爱是被群众硬塞到手里的新鲜瓜果,是跨越年龄与身份的纯粹善意,让我相信真诚能打破一切隔阂。”

面对“西部计划是镀金”“志愿者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等说法,张鑫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这些说法只是外在的简化标签,无法定义每个志愿者的独特体验。“‘镀金论’的关键在于个人初心,带着功利心来,或许只能收获表面经历;带着赤诚之心来,才能拥有深刻的人生印记。”而对于“融入论”,他表示志愿者服务1到3年,虽无法像当地干部那样长期坚守,但通过真心付出,完全能成为被当地接纳和怀念的“自己人”,这种联系不会因服务期结束而消失。“西部计划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外界评价,而在于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一段在现实磨砺中认清自我的成长旅程。”

谈及未来规划,张鑫表示服务期满后,计划参加家乡的基层公务员或事业编考试。“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基层运作与群众需求,也锻炼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希望能在另一个需要我的地方,继续做政策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把政策春风送到千家万户。”即使离开东夏镇,他最舍不得的仍是当地同事与居民的真诚关怀,未来也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大家保持联系,关注东夏镇的发展。

从校园到基层,从迷茫到坚定,张鑫在西部计划的征程中,以青春之力践行志愿精神,在服务群众、奉献基层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他的故事,也正激励着更多青年,以志愿之名,赴基层之约,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

微信图片_20250929093835_25_763

校审:田欣欣 责编:王倩 审核:晁素娜

<< 上一篇: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乘风向海,初心‘照’耀”社会实践团队风采
>> 下一篇:化学化工学院与市中区仁贤社区共同组织开展“以影为鉴知史殇 青春立志护家园”红色教育观影暨社区服务预备活动
共青团济南大学团委 2016 版权所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