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7日,济南大学暑假第一天,全校2017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学校党委副书记张硕秋率队,赴聊城市莘县古城镇我校“第一书记”帮包村西红庙村、大屯村、前湾堤村调研走访,看望慰问在那里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书记”和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师生。莘县县委副书记吴黎明、挂职县委副书记苗树山、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顾磊、古城镇党委书记李景颜等出席活动,济南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土木建筑学院、美术学院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在大屯村,由济南大学捐赠的40台电脑和计算机机房建设配套设施全部安装到位,结束了大屯小学没有微机室的历史。张硕秋副书记与苗树山副书记共同为“吉达爱心微机室”揭牌,并现场观看小学学生进行微机操作,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习惯;在西红庙村和前湾堤村,张硕秋副书记一行与地方领导、村干部和来此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土木建筑学院、美术学院的师生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交谈,深入了解“第一书记”帮扶工作,了解实践团活动开展和成员的食宿安排等情况。两个实践团队均为山东省暑期“三下乡·千村行动”省级专项团队,他们将利用专业特长,在此开展义务编制村庄规划、设计文化广场、义务支教、主题墙绘扮靓村庄等社会实践活动。张硕秋副书记一行到“第一书记”工作和生活的村庄参观走访,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给予肯定,对下一步开展帮扶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同时勉励参加社会实践的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省委书记刘家义的有关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心系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用担当书写奋斗的青春,在火热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喜迎十九大 青春建新功”为主题的2017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以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校组建了150余支实践团队,2300余名师生将奔赴全国各地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他同学就近就便开展实践活动。集中实践团类型主要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团、国情社情观察团、依法治国宣讲团、科技支农帮扶团、教育关爱服务团、文化艺术服务团、爱心医疗服务团、禁毒防艾宣传团、美丽中国实践团等,还包括调研山东、青马工程暑期训练营、就业创业实训、校友寻访等。其中,政法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干培训班暑假社会实践团、土木建筑学院济南明府城调研及城市保护社会实践团、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河源,魅力生态”威海市河道文明调查社会实践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情牵星语共成长”社会实践团等4支团队获评省级重点团队;政法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干培训班暑假社会实践团入选国家级重点团队;31支团队入选山东省“三下乡•千村行动”精准扶贫专项行动。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深入学习 践行“四进四信”
学校重点在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培训班和学生理论学习社团中积极动员宣传,组建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依法治国宣讲等实践团队,结合学校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四进四信”活动开展,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普及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深入观察和调研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政法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干培训班暑假社会实践团深入济南、济宁、枣庄、遵义等地市开展政策宣讲,提供社区服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党性意识。美术学院“艺路通行,精准扶贫”三下乡·千村行动社会实践团、土木建筑学院苍道古镇保护规划暑期调研团在“第一书记”们的帮助指导下,分别前往聊城莘县古城镇前湾堤村、西红庙村积极开展助学、扶农、社会调研、政策宣讲等活动,为“第一书记”帮扶村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商学院赴井冈山红色寻源团前往井冈山开展党史学习、红色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数学科学学院“千村行动”商河县玉皇庙镇齐家村社会实践团、外国语学院“美丽乡村看世界”社会实践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实践激扬青春志,奉献共筑中国梦”社会实践团分别前往商河、济阳、胶州、临沂等地进行政策宣讲,通过开展支教、调研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
创新发展 专业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不断优化顶层设计,鼓励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长效化和成果化。以此为指导,今年学校涌现出为数不少的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混凝土行业业态转型优化发展实证研究--基于对校友和行业企业的调研团关注混凝土行业业态,开展专业调研。化学化工学院“美丽中国”社会实践团、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河源,魅力生态”威海市河道文明调查社会实践团在济南、威海等地开展环保调研,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情牵星语共成长”社会实践团为聊城市阳谷县星语培智中心的特殊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温情陪护等志愿服务。体育学院“全民健身阳光路,爱心助梦支教行”社会实践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新农村文化产业社会实践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青州爱心医疗团队等分别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在菏泽、济南、青州等地开展志愿服务。
服务地方 长效性与品牌化并重
学校注重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长效性,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同时,力求实现服务地方切实有效。随着新的社会实践基地的不断增加,学校也进一步加强与旧的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和回访;随着新的实践项目和内容的增添,学校也进一步注重打造老实践项目的品牌化。除了校志愿者联合会万德镇社会实践团、学校校友工作办公室“寻迹青春 牵手济大”社会实践团、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生源地助学贷款“校县结对”社会实践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服务济南—山东省科技馆志愿服务”实践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组织开展的新市民子女艺术课堂等已经连续开展多年以外,文学院“大学生进山东临沂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机械工程学院情暖中海社实践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孝行天下,向上向善”社会实践团等也相继与地方加强联系,不断开拓新的实践基地,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实现学校与地方的双向受益。
近年来,校团委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和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鼓励师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提升了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学校引导各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系统化、专业化、多渠道的活动项目得到了企业、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