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济南大学委员会文件
济大团字〔2014〕43号
--------------------★-----------------
各学院团委:
2014年,在学校党委和团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校团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团省委工作部署,恪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以引导团员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竭力服务全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在学生思想引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和团的组织建设等方面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全校共青团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一、积极构建着力点和活动开展平台,思想引领工作扎实推进
在思想引领工作中,校团委紧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立足我校实际,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寻求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打造活动新平台,力求将工作做到实处,取得实效,避免将思想引领工作塑造成“空中楼阁”。
(一)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想引领工作具象化、活动化
校团委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利用五四运动95周年、烈士纪念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国家宪法日等重大节点,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了“青春志·中国梦”、“与信仰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纪念建团92周年暨五四运动95周年”、“纪念首个烈士纪念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纪念一二·九运动79周年”等7大系列580余项主题教育活动;同时,积极开展专题报告会、校园明辨会、先进事迹展、分享会、座谈会等,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增强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努力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青春理想。
(二)不断丰富创新培训形式,发挥“青马工程”桥头堡作用
作为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团委总结几年来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工作经验,结合我校目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对第四期“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形式、培训学时、学员人数和层次等进行了有益的调整。学员层次由过去的二三年级为主,调整为一二年级为主,学员人数由过去的80人左右调整为200余人,培训内容也不仅限于原有计划,而是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灵活机动地组织学员参与培训,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原则。作为来自各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骨干,学员们通过理论学习、聆听报告、专题研讨、读学经典、立项活动、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系列培训,进一步坚定了信念,树立了理想,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理论,提高了能力,而他们又将培训中的所学所获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了“青马工程”教育辐射作用的宽度和深度。“青马工程”已成为校团委引导全校学生骨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培训提高的重要阵地。
二、着力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学生科创成绩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大激励力度
校团委注重做好科创工作的顶层设计,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为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科创活动,进一步浓厚学生科创活动氛围,在原有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新精神以及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最新进展,校团委修订了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文件,进一步明晰了奖励方式,明确提出把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研究生推荐免试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大了对于“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的奖励力度,科创奖励最高奖项由之前的2万元,提高到6万元,其他奖项也相应提高;同时在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之际,规范和落实了创新学分的奖励。
(二)借助竞赛平台,营造科创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近距离学习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的机会,2014年5月,校团委承办了“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共有全省高校160余支团队参赛。通过承办山东省最高水平的赛事,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愈加浓厚,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得到显著激发。同时,我们也不断完善“挑战杯”系列赛事组织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加强培训指导,规范竞赛规程,培育优势项目等措施不断提升竞赛成绩。在今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得一金二银一铜和专项赛二铜的历史最好成绩,总分排名全国37位。此外,我校一支由本科生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被评为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一名学生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不断取得科创成绩的新突破。同时,引导各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承办和参与专业竞赛。例如,自2012年数学科学学院承办数学建模校级竞赛以来,不论学生参与数量还是竞赛成绩都有显著提高,并连续两年取得国家一等奖。机械工程学院连续两年承办齐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今年就有298个团队到我校参赛,极大地调动了机械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其他如电子设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齐鲁软件大赛等活动也是如此。
(三)整合科创立项,注重项目培育
校团委整合各级各类学生科创类立项,系统实施学生科研立项工作,形成了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资助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内的学生科研立项体系,形成院级——校级——国家级三个层次,已经从低年级覆盖到高年级选拔的工作思路,打造学生科创多层次、立体式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级别不同要求的项目参与训练。针对各级学生立项,我校还设立了专项经费。2014年校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专项经费34万,SRT立项和学生科技创新立项45万。
(四)撬动社会资源,助推科创实践
校团委加大学校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积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校友等开展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撬动了更多的资源投入。今年3月,校团委与济南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签订了联建创业苗圃协议,服务中心将定期组织创业咨询、辅导、宣讲等活动,同时协助学校筛选优秀团队和项目,并组织天使投资人与学生团队进行对接交流。7月,张硕秋副校长率队考察国内远程教育最好的企业——奥鹏教育,并与奥鹏教育建立合作的初步意向,双方决定在创业教育的实施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日前,我们开始与山东省创业促进会、济南市市中区人社局等政府和社会机构接洽,力争寻求更多支持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的资源。
三、积极推动社会实践工作内涵发展,志愿服务稳中有进
(一)不断深化与专业相结合,推动社会实践内涵式发展
校团委不断总结梳理近几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明确了“鼓励青年学生将所学专业运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实践内涵式发展”的工作方向。2014年,在我校开展的以“为祖国勤学修德 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全校各学院的2700余名团员青年组成了242支社会实践服务队,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奔赴全国13个省(市)、71个县(区),运用各自专业特长积极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圆梦中国”公益行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环保科普行动、调研山东、青马工程暑期训练营、就业创业实训、校友寻访等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鲜明,专业性进一步增强,取得了良好效果。而通过在社会大熔炉的实践锻炼,同学们又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素养,增强了为民服务本领。在2014年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我校连续11年被评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15支服务队获得“优秀服务队”荣誉称号,19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38名学生获“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同时,校团委还被评为2014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你我同行.情暖湘西”暑期社会实践团获评社会实践国家级重点团队。
(二)既勇于开拓又注重传承,志愿服务创佳绩
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历来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经过近几年发展,我校志愿服务工作亮点纷呈,呈现出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特点。2014年,校团委带领各二级学院团委深入调研,认真总结,明确了我校志愿服务工作“依托专业,提升水平,积极开拓,注重传承”的发展思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队伍建设日益完善,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
目前,全校成立院级青年志愿者协会22个,志愿服务队45支,志愿服务基地90个,注册志愿者2859人,“一对一”长期结对36对,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8个,高校志愿者协会1个。其中,助老志愿者2312人,服务时长6980时,助残志愿者1805人,服务时长5654时。2014年新开辟助残、助老、支教、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基地24个。广大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所学和青春热情,挥洒汗水,奉献爱心,广泛服务于助老助残、义务支教、环境保护、防艾、消防等领域;同时,结合学校发展和社会需要,积极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承接了2014年“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参与了团省委号召的助残“阳光行动”、组织参与“三星梦想课堂”公益活动等,均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全校师生、兄弟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志愿者们代代传承,爱心接力,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奉献与坚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5月,具有20年历史的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一平”爱心志愿服务队收到了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的回信,对我校志愿者的爱心接力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认可,“一平”爱心志愿服务队获评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首批100个示范项目。今年,我校还选拔了10名优秀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他们分别奔赴青海、新疆、西藏、山东德州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四、注重发挥文化引导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接地气、有实效
纵观全年校园文化活动,校团委努力在内涵上做提升,形式上做创新,资源上做整合,参与面上花心思,效果上下苦工,杜绝“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紧密依托各学院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务求活动接地气,有实效。严把质量关,严控数量关,从活动效果来看,使校园文化活动既具有文化艺术性、互动参与性,又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其育人功能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济南大学第二届读书节、第七届外语文化艺术节及第八届廉政文化创意活动等全校性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校团委在引导相关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承办的同时,与承办单位一起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周密策划,打破以往惯性思维,学会做“减法”,对活动数量进行了精简,对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使活动在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富有吸引力,更具有参与性,各项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根据各学院反馈意见,今年校团委大胆尝试,放弃了筹备时间长、经费开支大、学生参与率低的迎新晚会,策划组织了济南大学首届新生合唱节。合唱节面向2014级全体新生,贯穿于军训和入学教育全过程,分学唱、交流、展演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将爱国主义、荣校爱校教育融入校歌和主旋律歌曲传唱中,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增强了新同学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自我归属感,真正起到了育人作用,得到学校领导、师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第十三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组织过程中,校团委积极引导校院两级学生组织加强交流,充分沟通,努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活动进行了大胆改革。初赛由过去的校大学生艺术团独立承办变为各学院学生会文艺部在全院内部组织开展,有效地扩大了活动参与面,参与人数大幅提高;同时,校大学生艺术团组织各学院文艺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对复赛、决赛的比赛环节进行了优化调整,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本届歌手大赛的改革尝试,不仅为今后开展同类型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更进一步加强了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的工作平台建设。在组织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79周年系列活动”过程中,校团委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活动条件和空气质量,将环校长跑改为环校健步走,既保证了活动效果,又考虑到参与学生的身体健康,真正体现了校团委人性化的工作原则。在泉城大讲堂活动中,校团委细致调研,准确把握,努力找准广大青年团员的关注热点,先后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闫立金、外交部大使魏文华、著名励志演说家陈州等名人名家来校交流,从国际局势谈中国梦,从个人苦难讲青春梦,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精彩案例和感人事迹中,均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体现了泉城大讲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凸显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2014年,我校各类学生社团达到145个,社团总人数达到1万余人。校团委举办了第十二届济南大学社团风采展示节,评选出“十佳社团”、“优秀社团”20个、“优秀社团干部”220人、“社团活动先进个人”235人。全年社团校内特色活动达1000余项,社团参与的省市级以上活动及比赛16项,共获得省市级以上团体奖励12项,获得社团个人单项奖4项。
五、充分发挥不同宣传平台自身优势,宣传工作呈现立体发展
2014年,校团委不断完善新型校媒宣传阵地建设,逐步打造集济大青年报、青年济大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多位一体的新型共青团宣传阵地。
(一)努力做好原有阵地建设
2014年,根据团员青年的现实需求,“青年济大”网新增了“网上团校”、“团干加油站”、“公交查询”、“校历查询”等栏目,宣传团的知识,服务团员青年学习与生活。一年里,网站总访问量高达4264252次,平均日访问量达1000余次。网站作为一个实时更新的信息平台,使团员青年及时迅速地了解到学校、学院开展的各项工作,提高了团学工作的透明度和团学思想引领的覆盖率。
今年,济南大学团委官方微博广播数量由7766条增至9477条,听众数由3798名增至4345名,在更新数量、内容形式及受众数量上均实现了突破。校团委结合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校园生活特点,根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倡导节约、反对浪费”专题、“光盘行动”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专题,在微博平台设计和发起了“梦想三下乡”、“花young年华”、“俭约之风”、“自强之星”、“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及“热点聚焦”等相关话题。校团委还结合学校微博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基层团支部微博与校团委微博进行对接,开展线上良性互动,形成了线下参与活动,线上积极讨论的良好局面,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网络媒体平台的思想引领作用。
(二)积极开辟新的宣传阵地
在大数据时代推动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014年,校团委快速研判,准确把握团员青年新的网络聚集方式,引导校级学生组织认真调研,稳步推进,努力开辟网上宣传新阵地,抢占舆论制高点,青年通讯社、学生会、学生科创服务中心等校级学生组织相继开通了“青年济大”、“济南大学学生会”、“济大科创小伙计”等微信公众平台,坚持每天推送信息,内容包括工作通知、校内外新闻、活动报道、感悟分享、经验交流、榜样展示等,平台栏目设计合理,画面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凝练,信息准确及时,语言风趣幽默,集思想性、娱乐性、互动性、服务性于一体,深受广大青年团员的喜爱和好评,已成为我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
六、努力破解团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立足实际取得突破创新
(一)以升旗仪式为切入点,加强基层团组织思想引领
校团委多年来始终重视基层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工作,积极探索在班级团支部层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切入点。经过深入调研、周密策划和细致筹备,校团委从2012年开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组织各学院以团支部为单位轮流开展升旗仪式主题教育活动,保证了我校各校区周一升旗仪式的正常进行。在近三年的坚持活动中,校团委带领各学院团委,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内容,完善环节,将升旗仪式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推向规范化、流程化。升旗仪式不仅包括出旗、齐唱国歌、升旗、国旗下主题演讲等环节,还由此衍生出“争当国旗手”选拔活动。通过升旗活动,不但进一步增强了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更在班级团支部内部形成了争先创优、争当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升旗仪式主题教育活动也成为我校共青团加强基层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的品牌活动。
与此同时,校团委还认真贯彻《共青团山东省委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校基层团组织工作,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今年,我校启航科技协会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这是自2009年荣获“全国红旗团委”以来,我校第二次荣获共青团系统全国殊荣。
(二)构建校院两级培训机制,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共青团工作的落脚点在基层团组织,而做好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关键点在学生团干部。2014年,校团委在总结以往新生团干部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从工作实际出发,将培训工作重心下移,采取统一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各学院的积极响应。团干部培训将培训对象扩大为一二年级学生团干部;培训方式由过去的校团委统一组织改革为校团委总体指导与各学院自主进行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形式也由过去的单一讲座拓展为校级报告会、学院团委书记讲团课、主题团日活动、网上团校培训等。校团委提出培训总体思路和目标,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明确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团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三)明确学生组织定位,理顺校院学生组织关系
近年来,校团委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校院两级同类型学生组织始终保持横向并列、各自发展的态势。部分校级学生组织自我定位过低,与学院同类型组织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组织关系没有理顺,进而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工作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活动效果也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14年,校团委着力加强对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端正观念,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准确定位,构建联系,搭建平台。校团委鼓励校级学生组织在工作中主动站出来,走出去,先发声,同院级学生组织主动交流,增进了解,逐步融合,经过不断努力磨合,逐渐形成了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纵向排列,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作中,校级学生组织负责出思路,搭台子,抓保障,院级学生组织则展优势,抓落实,唱主角,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工作统一性、协调性不断增强,活动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校院两级工作平台。
回顾2014年,学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对专职团干部的发展和培养投入不足,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做的还不够,工作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高等。今后,校团委将继续在学校党委和团省委的正确领导、关心支持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按照“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工作要求,勇于进取,善于创新,努力将我校共青团工作推向更高水平,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共青团济南大学委员会
201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