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食物的挚友,它总是将特定的味道锁在我们的味蕾之上。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无论我们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记挂在心头的,永远都是记忆中家乡的滋味。为了寻找家乡的味道,8月4日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家乡的味道”调研组对临沂传统名吃“糁”开展了调研活动。
为进一步了解糁,调研组通过网络以及走访的方式进一步去了解它的历史。糁,又被称为“肉粥“,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并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入选的九个项目中,代表临沂的名小吃糁,入选非遗名录。
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进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 相传其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后来,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 解放前,临沂城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吴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1946年,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当前,临沂市区的著名糁铺已有数十家,中小型糁铺更是遍地开花,而且上海、青岛等地也开设了临沂糁馆。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郊宾馆分别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糁也被众人所知晓,流传至今。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一碗上好的糁,往往是在熬煮好的骨汤内加入生姜、胡椒等辛辣调料,佐以淀粉勾芡,加入适量牛肉烹制而成,多寡随意,丰俭由人,辛香咸辣,一碗入肚,荡气回肠。在临沂清冷的早上,一碗热糁,按下人们的开机键,焕发出临沂人的生命活力。在临沂人眼中,糁就是那弥足珍贵的美味,平淡普通的外表下隐藏着它火辣的内涵,刺激的味觉感受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临沂人的浪漫,这是临沂人的美食江湖。临沂人和糁有关的记忆总是历久弥新,每每想起,总是会心头一热,因为,这是家的味道。
这次的调研活动使调研组的成员受益良多,使我们意识到:无论脚步多远,在人的脑海里,只有家乡的味道最为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异地,而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编辑:秦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