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深秋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下午,笔者有幸采访了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的获得者李欣然老师。在采访前,笔者不禁担心:如此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会不会是行色匆匆又不苟言笑的呢?然而当笔者真正见到李欣然老师时,她那温柔的言行与热情的举止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也使得这份担心荡然无存。
李欣然老师,教育学博士,先后于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研读管理学硕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现主要承担教育研究方法课的教学任务。李老师曾在CSSCI等期刊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表过《大学校长教育与政治的双重关怀及其困境—以蔡元培为中心的考察》《高等教育中“经济人”主体利益博弈分析》《自治与控制:二战后美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的规划与研究,并获得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及多个奖项。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当谈及自己获得基金后的感想时,“意外”是李欣然老师提到最多的词语。笔者了解到,由于有第一次申报失败的经历,李老师对待第二次申报更多的是持淡然以对的态度。所以当她得知自己的项目申报成功后,不禁连说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还笑着说此次成功更多的是靠运气。然而由我们的角度看,第二次申报便已成功又岂会是单凭运气?这其实是李欣然老师在吸取第一次失败后的经验,付出比之前更多的努力后才取得的成果。但随后李老师严肃地指出,申报的成功仅仅是项目的一个开始,往后的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开始提上日程,要与团队成员仔细地讨论才能确立。
之后,笔者又请李老师谈谈自己对于选题能申报成功的原因。李老师思考后说道,自己其实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化已有知识。笔者了解到李欣然老师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高等教育管理这个方向的,而且李老师还参与过不少与此相关的项目研究。所以对于李老师来说,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在申报选题中,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接着,李老师认真回忆起当初辛苦写课题的日子,“那时候我在办公室写课题时,几乎是谁来我就逮着谁问我的课题行还是不行,”说到这,李老师莞尔一笑,“但当时,我真的是处在一个纠结的过程中”。李老师收起笑容,“那时写的课题论证内容有老师说不行,我也觉得不行,就会开始重写,推翻之前的所有写的东西。我都记不清当时推翻过几次论证内容,那个过程真的很纠结很纠结……”李老师连说了好几个纠结,笔者的心也不由自主地随之紧张起来。
“再有一个,我觉得是因为我的课题是紧跟热点的,还具有研究的价值。”李老师紧接着说了最后一点原因。的确,关于教学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热议话题,更何况是在当下教育部发文狠抓本科教学的时代环境下。不仅如此,在对比同时期的其他项目后,笔者发现李老师的研究内容也十分的新颖——截取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中的教育质量文化,贴合地方大学发展实际,注重教学质量文化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双向互动。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其实在采访之前笔者看到李老师的研究课题时,对它如何诞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对此,李老师解释道自己硕士学的行政管理,博士学的教育学原理,而在思考博士论文题目时,才选择了两者的交叉点。“我还是那句话,基础不能忘。如果这时我研究一个新的领域,这对我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我沿着自己学的管理学的基础,向下不断深挖。”李老师再一次地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又说现在的老师很喜欢具有学科交叉能力的学生。而所谓的学科交叉,不仅仅指的是学科之间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将一门学科的思维应用到另一门学科上,从而能更好地思考,更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在随后与李老师的交流中,“压力”又成为老师最常提及的词。当笔者问到李欣然老师在此过程中遇见的困难时,李老师深深叹了一口气,说道申报过程就是一个非常煎熬的过程,除此之外,李老师还参加了不少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会议与培训,对以后课题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原本在写课题时就很纠结,现在申报成功后更纠结了。”李欣然老师摇了摇头,谈起自己现阶段的困难。李老师说这个研究的后续工作与自己的预想完全不一样,而且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到五年。在此期间,不仅要写出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而且鉴于学科的特殊性与课题的独立性,李老师的团队还要写出三篇甚至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听到这里,笔者都不由得感到惊讶,对李欣然老师尊敬又多了一分。
“不过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李欣然老师笑着说,“我并不会觉得有多么辛苦,因为我是在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贡献,我反而还会觉得很光荣。”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老师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本心,不忘初心,才可能在漫漫科研路上取得成就。只有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工作,才能将责任义务与心中理想融会贯通。
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
在谈及自己的项目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可以提供什么帮助时,李欣然老师瞬间来了兴致:“论及这个研究,围绕的核心还是教学,根本是提高教学文化。”李老师补充道,虽然她的研究目标是以大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提升来提高地方大学教学的发展,但这都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因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以教学质量文化为中心,向教学要质量,向社会要教学资源。而校长应考虑学校的未来,考虑学校教学工作的未来,考虑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质量文化。
在李老师看来,大学根本上是人才的培养,而学生每日面对最多的就是去听课,上层对于教学更紧抓了,老师对于教学的紧跟性、强调性就更大了,那么学生从中获得的东西也就更多、学到的东西对他们的帮助就更大了。这其实是步步紧扣,最终受益于学生的。李老师意犹未尽地补充到,“项目研究的框架主体是大学校长,核心话题是如何去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所以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才培养。毕竟我们是教师呀,教师是不可能放弃学生与人这个话题的。”
在这个问题上,李老师展现出自采访开始以来最大的兴趣。在李老师的回答中,我们看到的是投身教育的纯粹灵魂,我们听到的是一片存念学生的赤子之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渡过湍急河流时照亮前路的月光,大抵就是如此。
圆满光华不磨镜,挂在青天是我心
在谈到对大学生的建议时,李老师说她也刚从学生过来不久,非常清楚大学生的想法,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学生未必能听得进去。李老师耸了耸肩,有些无奈,“但还是要说呀,就算警醒了一个人,那我们说的话也是有意义的。”
李老师发自肺腑地说:“大学生活最重要的还是扩充知识与提高能力,大学中很多行动都对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讲到这,李老师若有所思,“现在反过头来再去想大学生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多看书。如今的大学生看书看得太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浑浑噩噩得,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李欣然老师停顿了几秒,告诉我们其实根本不必提什么建议,身边那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就是最好的榜样,他们离我们的定位最贴切,他们应该是我们要学习、超越的人。
“大学生活很美好,怎样在享受大学的同时提高能力,还不落下专业课,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东西。”说到这里,李老师已全然没有了平时老师的那种威严姿态,反而更像是一名毕业多年回校探望的学姐,亲切、温暖、真诚、和善。“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你们还年轻,犯了错误也不可怕,谦虚认错,努力改正,一路向前就好。”斜阳的阳光透过窗子撒在桌面上,茶杯中的水映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黄昏时刻的温和倾倒了整间会议室。在李老师看来,大学生活,理应是和煦且五彩斑斓的。
不知不觉,采访悄然接近尾声,虽然只有短暂的接触时间,但也使笔者对李欣然老师肃然起敬。笔者所了解到的李欣然老师,是一位用“运气”的谦辞掩饰自身光芒的青年教师,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笔者的敬佩之心不仅来自李老师获得的荣誉,更起因于她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态度。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我们在此衷心地祝福李欣然老师的项目一路凯歌,将研究的种子播撒地更远,收获桃李三千!
(编辑:王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