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应文学院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存昌教授在三教418做了题为“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的学术报告。文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张兵教授主持。
会上,杨存昌教授首先肯定了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诞生与社会结构的密切关系。接着,他从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分工状况、伦理纲常教化以及阴阳学说发展,对中华文化精神追根溯源;进而从大河文明、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谐文化等四个方面剖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诞生语境。为了更加具体地展示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杨存昌教授将道家思想与西方存在论相结合,阐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胸有成竹”、“论心口手相应”等中华美学精神的表现形态,归纳出 “境”、“象”、“意”、“兴”等美学精神的四个的基本范畴。最后,杨存昌教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所缔造的审美精神与文化追求深刻体现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而“人文化成”所延伸出的审美思想已充分渗透进物的审美文化、人的审美文化、文的审美文化三个方面。由于时间关系,杨存昌教授的部分报告观点未能充分阐述,在场师生认真听取报告内容,收获颇多。
杨存昌教授思维敏锐,格局宏大,用独具风格的语言将中华美学的精髓部分生动地表达了出来,为我院师生展示了异彩纷呈的美学图景,也激励着每一位聆听者用美学精神追寻人生真谛,建构审美人格。
杨存昌,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兼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社会科学处处长、校纪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语文教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初叩美学之门》《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主编、参编、参撰《中国美学三十年》《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理论史概要》《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读本》《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简明辞典》《小说辞典》等著作和教材20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审核:孙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