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济大青年  »  第二版  »  正文
(总第123期)首因效应
作者:王晓惠  来源:济大青年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8日 20:11  点击次数: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算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它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日前开学较早已经上课的同学晚上突然找我聊天,谈起为什么我会超级迷鹿晗这个明星。缘由是他们在心理课上,教授为了讲解首因效应也就是常说的第一印象效应,而把鹿晗拿出来当做例子。教授提问:“有多少人是鹿晗的粉丝?举一下手。”三个班的人只有寥寥几人举起了手,出自一个真爱粉的心理,我对于这个几乎全是由男生构成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已经很欣慰了,也是出自对首因效应的谅解。

当然,看到鹿晗那张精致的脸,部分人会感觉他长相清秀,从而以后不管看他的什么事情都感觉他很柔弱。但之后教授讲解了一些在鹿晗清秀外表下的北京爷们儿的表现:擅长运动,如篮球、轮滑、橄榄球,当然尤其是足球,被范志毅评价为“业余球员里的顶尖水平”。其次是三阶魔方快速还原等。当然他也有着谦和礼貌的性格。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他的吸睛点。这个清秀的外表一方面给他招来了很多浅层粉丝,另一方面又阻塞了更多人去深入了解他的意向。

首因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广泛且影响的深远,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初次见面45秒中内形成的第一印象就会在以后的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很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颜值即正义”,一开始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大脑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就会形成怎样的思维定式。话有偏颇,但有些许道理,首因效应有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这绝对是有道理的。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例如在招聘中,一袭黑白配正装总是显得人更精神更利落,大大方方的谈吐则更加分。如果穿一身运动装去面试,极大可能会被觉得态度不端正和懒懒散散而被拒绝。第一印象并非无法改变,但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的像高铁一样的社会,谁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个第一印象恶劣的人呢?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我们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并要对自己负责,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所以笔者首先想要表达的一点就是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外在,可以不精致,但要干净整洁。虽然相貌体型有天注定,但整体的形象比脸更有影响力,多运动总会带来好身体和好运气,而且有时候一个亲切的微笑也能很大幅度提升了魅力。

有句古话叫“相由心生”。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一些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可以修饰自己,举手投足间都不可能有书香门第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间“露马脚”,因为文化的熏陶是刻意不了的。第一印象的判断,还包括对方的内在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比第一点更重要的就是希望大家在大学里对读书上心。既有对自己专业课的十分掌握,又有一些对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不管是什么都好,书读多了,自然有一股说不清的好气质。我以为,这个世上什么都怕过度,唯独知识和学习不怕。

还有一句话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不会有太好的结果。礼贤下士的孙仲谋因为以貌取人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之门外。所以第三点是不要单纯的以貌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认识一个人,也要基于其他方面的判断,像孔子所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上一篇:(总第123期)济南大学“瓷韵”陶艺协会举办作品展
>> 下一篇:(总第123期)我校爱心献血活动顺利开展
共青团济南大学团委 2016 版权所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