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取消《大学汉语》必修课而改为选修课一事受到广泛关注。对于人民大学的此次行为,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对比此前高考改革中语文分数增加的变化,为何在高中地位已提高的语文,在大学却反而相对不受重视?而该校一名研究生发表的一篇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在人人网上被众多网友转载,它直指学校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取消《大学汉语》必修课。同时,有人在网上发表这样的感慨:汉语都成选修了,那为什么给学生众多压力的英语还是必修呢?面对众多的指责,人民大学给出的解释是: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度一直不高,多次测评的综合排名都在倒数第二位。
针对此事件,笔者上网调查了中国一些高校语文的开课情况。大学具体开课情况主要是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类别出发。例如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的上海交通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语文课程开得早,也一直受重视。相对于此,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南京不少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里,人文类课程更加受到忽视。
有教授表示:“人民大学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人民大学以文科见长,没有了大学语文这门必修课程,还有很多和语文相关的课程,也能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在理工科院校,人文这块没有得到有效的弥补,是个空缺。因此,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就尤为重要。”
据扬子晚报采访报道,大多数理工科学生赞同语文回归课堂。他们分成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语文可以给心灵带来一片宁静,但由于担心考试不过关,便不会主动选修语文。这种观点占多数。第二种观点认为,语文可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与道德文化修养,应当学习。第三种观点是,理科生压根就不应该修语文。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文修养的培养,不在于一门大学语文课。
笔者赞同理工科学生应加强对语文的学习的观点。人文课程的缺乏,不仅仅关系到素养问题,最直接影响到的是学生对中华文字的使用情况。为什么有人会提笔忘字?为什么有教授指出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一整段下来一逗到底?原因便在于对语文的疏忽,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提到学习语文,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只有真心喜欢了才能进一步去了解和学习。一些人认为,语文太过乏味,太难懂,根本提不起兴趣。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笔者认为是他们对语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们已经过了为应付高考而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高中阶段,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学习语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可以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或文章。如果不喜欢文言文,可以多读一些现代文,不喜欢古诗词,那就多看一些优美散文、小说等。学校的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资源,多去图书馆转一转,或许就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阅读APP、电子杂志等也为“足不出户”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种不错的选择。此外,喜欢看综艺节目的同学,可以观看《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与语文有关的节目。在生活中的语文氛围熏染下,大学生们或许会为文化的深远宁静所折服,从而爱上语文,想要进一步了解语文。
当然,语文的学习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同时需要外界的条件,为语文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建议,学校要加强对语文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增加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此外,学校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课余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也可结合组织实际,创新策划文字游戏,举办寓文于乐的活动,在轻松的游戏氛围内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从而达到组织社团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学好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有很大帮助,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既可以使我们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可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感性思维模式,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为了母语的传承,甚至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语文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让大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