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实践  »  印象日记  »  正文
化学化工学院印象日记——缅沂蒙革命烈士,迎社会主义新征程
作者:赵茹欣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7日 20:37  点击次数: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提笔写道:“历史所孕育的真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现在的榜样和做戒。”沂蒙革命纪念馆讴歌了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们。那是一个战火燎原的时代,内外水火交融,战火蔓延,华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便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喟叹:“太多的荒诞终于使天地失语,无数的不测早已让山河冷颜。”

20世纪初,沂蒙人民深受天灾、匪患、兵祸之苦,民不聊生。是“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新旗帜缓解了爱国主义者们被三座大山压倒的绝望。一批求学在外的沂蒙青年也不例外,在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点燃起革命星火。1927年4月,王敬斋在沂水县城建立了临沂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解放中国由此响荡临沂。日照暴动、沂水暴动、苍山暴动、龙须崮暴动相继发动,农民们响应号召发起反抗,战争是悲壮的,但是也阻挡不了他们英勇的步伐。

目所见,红嫂明德英女士发现失血过多的八路军战士,毅然将他抱到安全的空墓里,用乳汁给予救助,并精心照料,后于新中国成立,将自己儿孙送进部队;耳所闻,尹德美女士抚养了八路军的儿子,于抗日动荡中精心照料,好吃好穿都未留给亲生女儿,她说:“再苦也不能苦着八路军的孩子”;所叹,共产党模范吕宝兰女士,宁死不屈拒绝投降,于国民党的酷刑中为国捐躯。红色基因在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红色精神在他们的言行中体现,红色故事在他们的斗争中书写。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如是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事带花最可贵,疼痛可减退?”这种力量是人民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正是靠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造的沂蒙精神,我们才能在沂蒙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书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这种力量是群众路线的力量,只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我们缅怀英雄的壮烈,但不能搁浅红色基因的延续。便如《人民日报》所述:“时代是朝前走的,发展不是情怀的敌人,相反,只有发展才会给情怀创造基础。”红色大江淌过新时代的沃土,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的小康。我欣见“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提出、贯彻,开放型的“飞地经济”展开了果香茶冽的美丽富饶。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接续,新时代的红色精神在扶贫干部身上体现。“基层逆行者”王丰华近百万字的“村长日记”是他五年多来切实工作、为民服务的见证。“让梦想瓜熟蒂落,与村民同频共振”是王丰华“迎丰精神”的真实写照。

潘阆在《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诗意落笔:“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红色大江在新时代的中国蜿蜒前行,新时代的青年应勇立涛头,争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是复兴路上的核心队伍,肩负着前人难料、他人难比的重担。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我们共忆一抹红色峥嵘,再延一份精神长流,让红色基因得以薪火相传。

撰稿:赵茹欣

报送审核:孙晓爽

编辑:张安乐

责编:牛帆 审核:潘颖

<< 上一篇:化学化工学院印象日记——重走家乡红色基地
>> 下一篇:参观红色基地,缅怀革命烈士——化学化工学院暑期实践印象日记
共青团济南大学团委 2016 版权所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