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在上海结束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上,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比色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项目荣获能源化工类全国三等奖。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个团队的成员之一——吴柳,在交谈中了解她的“挑战杯”国赛成长历程。
吴柳,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2015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她连续两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获得2016-2017学年国家奖学金。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获得了第十五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第二届山东省环境类大学生竞赛省一等奖,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省赛一等奖,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省赛二等奖;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一项,济南大学科技立项两项,济南大学SRT两项,现在均已结题。
日积月累 实践出真知
和很多同学一样,吴柳在大一时加入了院里的学生组织,进了院学生会科创中心,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对实验很感兴趣,加上自己所在的环境专业做实验的机会较多,在大一下学期时她就想进实验室学习。回忆起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吴柳说道:“刚开始时,老师只是交给我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她重视实验的积累过程,在实验室善于学习,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和学长学姐请教,不知不觉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是这些积淀,才为后来做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柳说道:“在实验室里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前辈,接触到很多实验器材,做实验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认真专注的专业素养,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尝试操作,慢慢的就能自己亲手去做一套完整的实验,进而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发表论文。很感谢朱宝存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培养。”她的科创能力的一步步提升,正是在实验室的深入学习中不断形成的。
知行合一无悔科研梦
做实验的过程难免会出现“小插曲”,常常会失败。她向我们说道:“失败次数太多的时我不会钻牛角尖,而是先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找回自信,再继续与难题战斗。”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于做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她每周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实验室。做实验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耽误自己的学习,“学习与做实验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科学实践,上课我会认真听讲,在实验室写论文、写作业,考试前的复习也都在实验室”。她很会安排时间,学习之余,她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放松自己,如看剧、听音乐、周末和小伙伴一起逛街等等。
一年多以来,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一篇,另一篇发表在上边的论文也正在修改中,此外,她参与完成的《一种超灵敏高选择性次氯酸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和《一种超灵敏高选择性次氯酸比色荧光探针》两项成果都已申请专利,笔者由衷地佩服她,更深知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是她辛勤的付出和整个团队的团结合作。
坚持不懈 国赛得佳绩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国赛中,他们团队的参赛作品“比色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获得了三等奖。当笔者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时,吴柳解释到:如今,由于泳池水次氯酸浓度过高导致的人体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因此检测实际水体和生物体系中次氯酸的浓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他们团队从去年正式投身于这项实验工作中,做的是第一例能够区别于次氯酸根、不包含定位功能团、溶酶体靶向的特异性超灵敏次氯酸比色荧光探针。
回忆研究过程,她说:“整个实验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出现的问题也都咨询老师得到了解决。我们从院级比赛一路走到国赛,随着比赛的进行,比赛的要求越来越细,过程越来越正式,也越来越‘高大上’。这是一次十分难忘的经历,比赛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锻炼,也成长了很多。在比赛过程中,比我们优秀的项目有很多,我们仍然需要在这个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尽管比赛压力大,准备过程也很辛苦,但在吴柳的话中,笔者感受到她乐在其中。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人的兴趣对于做实验是很重要的。吴柳说,做实验是一个需要有耐心和专注的事,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肯定会慢慢觉得无聊。但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做实验本来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总结每次失败的原因,不断改进,才有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坚持肯定成功不了,做事成功的秘诀不就是兴趣与坚持吗?兴趣为帆,坚持作桨,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收获,一步步成长。
采访的最后,她建议大家多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科学研究是充满奥秘的,实践过程中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会让你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你会发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亲眼看到五彩缤纷的实验产品,更会让人十分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其他院校、其他团队都在研究什么,会觉得大家都在努力创新,为国家、社会做贡献,自己也就不自觉地多了一份使命感,会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谈到未来,她想继续在做实验的道路上走下去,笔者衷心地祝愿吴柳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一步步收获和成长,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