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触及公众与个人利益的不良事件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有增无减。但是与此同时,大家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不法行为被一例例揪出清除。作为一名学法律的学生,我对于维权更是深有感触。又一年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我把自己的一次难忘的维权历程说与大家,供大家参考,以示提醒。
上学期期末,我在一家干洗店洗了一件羽绒服,当时我因有事让同学代领。但我之后检查衣服时发现羽绒服上出现了不止一处黑点,除此之外衣服也没有被洗干净,于是我拿着羽绒服独自一人到干洗店探究竟,店方告知我羽绒有问题,并且坚称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态度很不友好。而后根据店家所讲,我回到宿舍,检查了羽绒,却没有发现羽绒质量问题。我在室友陪同下再次来到干洗店,店家的言语让我们难以接受,自己只挣钱,没有赔钱的义务。眼见协商未果,第二天,我拨打了12315热线,将事情的概况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说明。工商局很快到店了解情况,但因时值寒假,这起投诉被推到开学之后。
新学期开始,店家在放假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未主动联系过我。我再次联系工商部门催促商家,后商家与我联系,让我把衣服交给他们发往总公司,我追问店家总公司名称,他们却迟迟不肯告知,我严肃表示表示可以走司法程序。
在与工商局的多次沟通下,双方当事人来到工商所进行面对面协商。在我持有充足的证据,并且完全可以走司法程序的情况下,我还是基于对对方当事人的体谅,接受了调解结果――赔礼道歉,返还洗衣费,并给予洗衣费三倍赔偿。虽然调解的赔偿金额与衣服本身价值还是相差甚远,但是我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并没有放弃,走出了具有非凡意义的第一步。
此次经历,让我这名法学学生体会到很多,总结出一些对于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我们在作为消费者,且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护的经验:首先,及时留取证据(拍照、录音、单据等);发现问题尽快与商家交涉,不要拖,越拖希望就越渺茫;尽量不要一人行动,更不要与商家发生冲突,我们势单力薄,要保持理性,永远将自身安全放于第一位;纠纷影响到自身思考或表达时,让了解事情的其他人代为阐述;问题比较棘手时可向辅导员或其他有经验的人求助;查找并结合实际案例法条,或咨询专业人士,明白自己应有的赔偿;在自己物品没有安全保障或商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有瑕疵时,不可将物品交与对方;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拨打12315热线),由协会负责向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和调解,并最终促成事件的解决;向法院提交民事诉讼(对于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处理。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如我一样一直坚持得到一个结果,很多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了委曲求全。当我们在淘宝买到假货或者在超市买到过期食品时,很少同学会联系卖家退货,并且与店家商谈,主动要求卖家退货并作出相应赔偿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做法是忍气吞声,就当是花钱买教训。因此当大学生作为消费者时,仍普遍存在法律素养欠缺,维权意识淡薄,对维权途径认识不够的现象。殊不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买到假货是“退一赔三”,即把卖出商品的销售金额予以返还,商家并支付商品的三倍价格作为赔偿;而买到过期食品则是“退一赔十”,即把卖出食品的销售金额予以返还,并支付商品价格的十倍作为赔偿,对于食品方面也可参照《食品安全法》,而对于消费者的保护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我们要在发生纠纷事件前做好准备。多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拥有权利意识,同时切忌轻信商家促销噱头,搞清“游戏规则”,明明白白消费。
作为这个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整个社会维权风气的形成,法制观念的普及如果必须先从我们开始。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尽管我们身为大学生,社会经验并不丰富,但我们依然拥有有利条件。每个人都不想遇到这样的烦恼,但当事情真的来临时,我们不惧怕!不退缩!在维权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