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济大青年  »  第四版  »  正文
(总第133期)一陶一木一浮生
作者:杜笑笑  来源:济大青年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5日 09:40  点击次数:

人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我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如黑夜中的星子般灿然,如夏花般绚烂。可有些人,确是用了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择一事,终一生。”这群神秘又发光的人,手中每天都在穿越千年。边拂尘凝画,又喷烟转炉,端的是鬼斧天工。试问仙人何名?人间,匠师也。

中华文明绵延上下五千多年,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文明中浸淫,所以我们传统文化之精妙也无可厚非。只是随着时代车轮的滚动,我们曾流传的一些技艺渐渐掩没在世间,原因种种,却越描越淡。一些老物件儿,老手艺,像陶瓷,像漆器,像木雕,像烟鼻儿……它们在与我们短暂相遇后,慢慢被置弃在旧物堆里,染上灰尘,消弥在记忆里,似乎也脱离了与时代的种种关联。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乱世",温馨狂喜的物的"乱世"。但这个世界还生活着这样一些匠师,他们沉下心,细细雕琢手中的器物,修艺养性,择一事,终一生。

李永革老先生一生从事故宫修缮工作,经历了中华象征的三次大修。李永革在主持修建太和殿时却发现前人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太和殿的屋顶苫背居然被“偷工减料”了。当李永革踌躇于改方案时想起师父赵崇茂退休前,塞给他的一张纸条。上面就十个字:“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修古建筑是一辈子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故宫的规矩就是遵守和尊重。最终,李永革保留了“返璞归真”的做法,以最大努力保留故宫的原始性。但故宫的修缮却很

不简单,甚至于有些繁琐。木匠工具便有墨斗、画签、毛笔、方尺、杖竿、五尺等多种,而加工制作木构件使用的工具还有锛、凿、斧、锯、刨等等,工程之精,耗神之大,非常人所能力即。但李师傅却在故宫里倾洒了一辈子汗水,每一处镂刻,每一笔彩描,都浸润着李师傅的心血。他站在故宫外,满含笑意,眺眼望去,那修缮的太和殿和着光辉演绎着穿梭千年的万分神采。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惜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这是陶艺,也是曾鹏大师手下会说话的精灵。而曾师傅的生活,也如陶具般,朴实无华,舒雅恬淡。"老师傅们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是尺度和本分。他们觉得,今天能把今天的事情做得圆满,就是老天的恩赐。如果每天都能做好,手上就有了一辈子的活计。"曾师傅说。何为生活,陶艺就是生活。这些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自有一种优美单纯的节奏,比如,师傅们每天上午一定会在某个固定时间去喝茶,而且永远在同个茶楼、同个位置。这种日常的重复与连续,形成了他们对待身边所有事物的尺度,也包括自己的手艺:平缓踏实,心无旁骛。在平凡生活里修行,这做陶具,一做就是一生……

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随着清宫剧《延禧宫略》的热播,让我感受到了老匠师对于服饰的精心制作。剧中服饰都是根据演员的身材用传统技艺复原制作的,是绣娘一针一线用心绣成。其中采用了传统的手推绣、打籽

绣、盘金绣等手法。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在服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苏州缂丝手艺传承人顾建东制作剧中的部分服饰及团扇等道具。如果说刺绣是在布面上穿针引线,锦上添花的技艺,那么缂丝就是在一无所有的空间中通经断纬,无中生有的技艺。顾建东先生是缂丝的唯一继承人,多少年来,一直坚守着这样传统的技艺,就像是坚守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匠心精神便是如此,随着时代的涌动,依旧能够静下心来,传承中国的古典文化,择一事,终一生。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技艺,不需要大肆渲染,只需时光的打磨,岁月的勾勒,自会绽放绝美光华。这就是我们千年的积淀,汹涌奔腾,在浩如烟海的传承中声声不绝。而这第一声呐喊和最后一声呼唤,就是我们的匠师,是一份文化的良心和对文化的责任。


<< 上一篇:(第138期)好书推荐:《百年孤独》
>> 下一篇:(总第133期)执着与梦 砥砺前行
共青团济南大学团委 2016 版权所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